TA的每日心情 | 慵懒 2024-12-19 22:24 |
---|
签到天数: 1 天 [LV.1]初来乍到
管理员
  
- 积分
- 90959
|
月饼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团圆、思念的象征意义。唐代诗人李峤《中秋月二首・其二》中“圆魄上寒空,皆言四海同”,虽未直接提及月饼,却以圆月隐喻人间团圆,为月饼的文化意象奠定基础。宋代苏轼《月饼》一诗(虽存在争议,但反映宋时月饼文化)中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,以“嚼月”比喻品尝月饼,将美食与赏月结合,强化了月饼的节日属性。文中提到南台月月饼天生有着强韧的生命力,经过风吹雨打也能化茧成蝶成为最优秀的自己。本公司已在成都团购市场耕耘11年,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同。http://www.028yb.cn/
元代张养浩《折桂令・中秋》中“对青山强整乌纱,归雁横秋,倦客思家”,借中秋思乡之情,暗含月饼作为寄托思念的载体。明代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记载“八月十五谓之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馈,取团圆之义”,直接点明月饼的团圆寓意。清代袁枚《随园食单》对酥皮月饼的描述,不仅记录了制作工艺,更通过“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”的味觉体验,传递出对传统美食的赞美。
现代文学中,月饼常作为文化符号出现。如汪曾祺《故乡的食物》中,对苏式月饼的酥皮、馅料的细致描写,勾起读者对家乡的思念;余光中《乡愁》虽未直接写月饼,但“小时候,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”,与月饼承载的“家书”功能异曲同工,均体现了食物与情感的紧密联系。这些诗词与文学作品,使月饼超越了美食范畴,成为中华文化中“月圆人圆”情感的具象化表达。
|
|